高等教育研究

教育改革与发展

  • 教育之变:从“为工作”到“为人生”

    王建华;

    现代教育是工业化的产物。工业化的教育体系为工业社会的运转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但也造成了工作对于人的宰制,使工作成为生活的中心。近年来,智能技术的加速进步和大规模应用导致了工作世界的深刻变革。在教育高度发达而标准工作日益稀缺的后工作社会里,工作主义价值观面临挑战,教育需要从为工作作准备回归赋予人生以意义。在即将来临的后工作社会里,我们需要重新定义什么是工作,以及工作与教育和生活的关系。面对技术-经济范式的转型以及工作世界的深刻变革,教育只有回归初心,实现从“为工作”到“为人生”的转变,才能实现永续发展。

    2024年12期 v.45;No.358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教育体制与结构

  • “双一流”建设高校扩容:目标与路径

    李立国;田浩然;

    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双一流”建设高校有必要实现扩容。基于国际比较和目标反推法测算,2035年“双一流”建设高校扩容目标为:“两个20%”和“规模倍增”。“两个20%”是指“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校生数占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20%和“双一流”建设高校招生数占全国普通本科招生总数的20%;“规模倍增”是指“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校生数较之2023年培养规模翻一倍。为此,需持续优化人才培养层次结构,建立研究生教育分类扩张机制,挖掘现有“双一流”建设高校潜力,稳步扩大“双一流”建设范围,支持新建一批新型研究型大学,积极引进国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2024年12期 v.45;No.358 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 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史变迁、发展逻辑及路径选择

    靳雪瑞;栗洪武;

    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现代化历程深嵌于国家现代化进程之中,并在区域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支撑与引领作用。其历经从“民国模式”与“延安模式”并存、接管改造、布局调整到结构优化、内涵提升的阶段性转变和跨越式发展,呈现出从艰难发轫到国家引领、从求全发展到协同共进、由“外生型”向“内生型”转变、由培养高层次人才向造就创新型人才渐进的逻辑特征。加快构建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新时代西北地区高等教育体系,是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2024年12期 v.45;No.358 1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青年学者论坛

  • 全球高等教育治理的权力结构、制度变迁与中国话语建构

    段世飞;

    全球高等教育治理的权力结构表现为主权国家、国际治理机构、国际高等教育组织、跨国市场等不同行为主体的资源分配与互动关系;全球高等教育治理的制度变迁沿制度复制、制度替代两条路径进行,促进了优质高等教育理念与经验的全球推广,新冠肺炎疫情、高等教育领域的逆全球化行动是其主要外部动因,制度重叠是其主要内部动因。要更好建构全球高等教育治理的中国话语,应发扬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改善全球高等教育话语权力结构;抓住机遇创新机制,提升治理话语水平;推进战略谋划并实现有效传播,增强话语建设能力。

    2024年12期 v.45;No.358 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能力的供需适配结构及其高影响要素

    鲍威;何元皓;何峰;孙晓哲;陈得春;

    与产业需求适配是我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议题。在构建本土化综合能力指标体系基础上,通过对用人单位和高校学位点负责人的调查访谈,系统考察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能力的供需适配结构及其高影响要素发现,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不仅无法满足未来产业发展的需求,而且存在严峻的结构性供需失配问题;课程体系建设、项目化范式转型、产业深度参与、双元教师协同机制、高质量专业实践是提升研究生综合能力的高影响要素。建构全程性、嵌入性、综合性的产教融合育人体系是培育卓越工程师的关键之举。

    2024年12期 v.45;No.358 4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1K]

民办与职业教育

  • “线性”抑或“间断性”:技术知识习得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型

    钱鉴楠;张应强;

    技术知识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所依据的重要知识类型。当前,线性技术知识观制约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设置、知识内容更新和培养通道建设。从技术创新来看,技术知识不是线性的,而是具有间断性。这就要求基于技术知识的间断性来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型:一是培养目标从“知识叠加”转向“知识熟化”;二是培养方式从侧重“阶段性培养”转向“贯通性培养”;三是培养评价从依据“标准统一”转向“地方需求”。

    2024年12期 v.45;No.358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

  • 人口变动下西南民族地区教师资源配置研究——基于S省A州2025-2035年基础教育学龄人口的预测

    邓磊;丰文林;

    西南民族地区在全国发展稳定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西部振兴的关键是教育振兴。基于西南地区S省A州各县(市)2025-2035年基础教育学龄人口预测数据测算未来教师资源需求变化趋势,并讨论未来各教育学段不同区域间教师资源的供需匹配情况后发现,西南民族地区除学前教育外各学段教师需求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学前教育教师需求量急剧上升;其他学段除高中教师需求量在2030年有小幅反弹增加外,均呈下降趋势。应根据人口变动趋势分短期、中期、长期对西南民族地区教师资源配置进行优化。

    2024年12期 v.45;No.358 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课程理论与教学改革

  • 智慧教育的内涵及生态系统建构

    别敦荣;杨梓;

    智慧教育是学校以人工智能为纽带、以发展人的高阶智能素养为目的建构的教育新生态。它不仅开拓了教学环境边界,还为师生提供了更具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学体验。它引领自然人与智能人教师协同工作的新趋势,学生角色由被动转向主动;教学场景更加智能化,知识供给从有限转向无限。智慧教育生态系统旨在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所需的人才,促进教育与智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并推动教育系统自身和谐运行。建构智慧教育生态系统,应加强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培训,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完善人工智能软硬件办学条件,积极研发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2024年12期 v.45;No.358 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学生工作与学生事务

  • 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及其实现

    汪贤泽;刘剑虹;

    当前劳动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异化、边缘化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劳动教育及其特有育人价值形成清楚的认知。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应还原到人本身的发展上,其独特的育人价值在于对人个性、能力和贡献的培养,三者都体现人的内在个体性,并且它们从另一面服务于人的学习、服务自己,进而服务于社会,形成一个完整的育人框架。因此,劳动教育要走向以人为本的身心和谐实践,要突出新时代的育人导向,要实现育人实践的专业化。

    2024年12期 v.45;No.358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教育与教育思想史

  • “教育为强国之本”——清末民国时期教育强国理念的出现与扩散

    刘海峰;赵凯;

    清末民国时期,教育强国理念应运而生。时人认为,教育之所以能肩负强国重任,是因其在提升民力和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他们从发展学校教育、增加教育经费、完善行政机构、加强教育督导等方面提出了教育强国的实践路径。这一时期教育强国理念在论述群体、表述方式和传播途径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传播特征。虽然清末民国时期还没有当代意义上的“教育强国建设”,但彼时教育强国理念的出现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留下了珍贵的记录,为当前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

    2024年12期 v.45;No.358 8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国际与比较教育

  • 科研成果社会影响力特征——基于英国“科研卓越框架”的证据

    刘传斌;毕乐;朱才朝;韩红桂;

    英国“科研卓越框架”将社会影响力纳入评价体系,分析其成果的载体类型、完成主体、回溯期等特征以及社会影响力与学术水平的关联性可发现,科研成果社会影响力评价具有跨界融合、载体多元、考察周期长的特征,而且与学术水平评价存在互动反馈机制。借鉴其经验,我国亦应构建多样化、包容性的科研评价体系,推进跨学科整合与集成代表性成果评价,形成学术水平评价与社会影响力评价联动的双轨融合模式。

    2024年12期 v.45;No.358 98-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学术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