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研究

教育改革与发展

  •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史上的光辉文献——纪念《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40周年

    李均;

    2025年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40周年。该文件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以结构合理、自立自强为战略目标,以管理体制改革、教育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改革为改革主题,以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为重要支持条件,构建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体系架构。该文件开启了改革开放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序幕,确立了高等教育改革的科学方法论,成为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自立自强的典范,其精神遗产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动力源泉。

    2025年01期 v.46;No.359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0K]

教育体制与结构

  • 科技创新与区域创新耦合视角下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王少媛;尹茜文;

    当前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区域创新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制约了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级跃升,具体表现为制度割裂与机制碎片化阻滞了创新要素流动,高等教育适应性缺失制约了耦合系统发展韧性,创新主体内生动力匮乏抑制了耦合生态可持续性。为此,应采取以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区域创新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等策略,实现高等教育从规模驱动向价值创造的本质跃迁。

    2025年01期 v.46;No.359 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9K]
  • 高等教育欠发达区域的空间生产机理与治理路向

    贾永堂;李鑫;

    高等教育欠发达区域是高等教育“再空间化”的独立存在,其生成有着历史与现实的复杂背景与系统原因。结构化体系抑制、地方治理局限以及院校组织衰退等因素,导致高等教育部分区域空间落后状态逐步形成。其针对性空间治理策略在于以中央政府为关键行动者重构空间生产逻辑,地方政府充分发挥自主性通过治理转型提升区域内生发展能力,最终落实在院校组织试验基础上的有效组织知识积累与扩散。

    2025年01期 v.46;No.359 1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2K]

教育学学科建设

  • 高等教育学的知识交流场与学科互涉谱系——基于期刊引证关系的量化分析

    谭颖芳;魏晓薇;

    高等教育学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版图中呈现为动态的多学科知识交流场。引文大数据链接的引证关系显示,25年来,以高等教育学为中心的知识交流场快速充盈,学科分布广泛性与知识流量集聚性并存。随着时间的推移,高等教育学的跨学科知识交流在知识流入与知识流出路径中出现分化,形成立体的学科互涉谱系。其中,日益多元的毗邻学科分属高等教育学的亲缘学科、近缘学科与远缘学科,前二者为强互涉学科。未来高等教育学应进一步提升知识势能,致力于互惠性、建构性的跨学科知识交流。

    2025年01期 v.46;No.359 3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5K]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异同之辨

    翟亚军;张微;王战军;

    以分类观检视我国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现对二者的认知在应异与应同、应同与趋同、应异与实异上存在混淆和错误。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相同点为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统一、教育性与研究性的统一以及创新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在此基础上,二者的教育目标、质量标准和培养模式呈现鲜明的差异性。完善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分类发展,必须关注学位类型多样化与结构优化的一体推进,提升学位类型与学科类别的适切性,强化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独立性并化解二者的对立倾向。

    2025年01期 v.46;No.359 4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8K]

民办与职业教育

  • 后扶贫时代高职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机理与实践改进

    查永军;陈晓铖;

    对江苏省高职院校5000多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高职教育在就业指导与升学咨询方面基本实现了普惠效应,实习机会分配具有相对均等性,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了普惠性覆盖。然而,对若干相对贫困家庭毕业生的半结构化访谈也揭示了高职教育在专业教育、实践教学以及经济资助政策等方面仍存在改进空间。高职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应着力于贫困家庭子女的技能提升、信心构建、资本积累以及文化重塑。

    2025年01期 v.46;No.359 5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7K]

课程理论与教学改革

  • 本科生深造率:一个值得关注的教育现象

    贾佳;吕榭;邬大光;

    基于中国、美国、英国、日本、韩国五国本科生总体深造率和中国、美国、英国三国一流高校本科生深造率的跨国比较,以及对我国不同类型与层次高校本科生深造率的统计分析发现:中美两国本科生总体深造率相近,且显著高于英日韩三国;从一流高校深造率来看,中国一流高校本科生毕业去向以深造为主,而美英两国一流高校本科生毕业去向以就业为主。我国不同类型与层次高校中,“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生深造率普遍较高并增势明显;地方高校本科生深造率低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但呈现出明显的追赶态势;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本科生深造率的“高地”。追求深造率背后,深刻反映了不容忽视的教育与社会问题和诉求。

    2025年01期 v.46;No.359 6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7K]

学生工作与学生事务

  • 我国大学生道德认同的发展机制

    郭建鹏;朱晨曦;刘爱春;唐晓宇;

    道德认同是连接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实现知行合一的关键环节。通过横截面和纵向追踪两项研究,分析我国大学生学校道德氛围感知、道德判断与道德认同之间的作用路径:研究一通过对10515名大学生的横截面调查,表明学校道德氛围感知不仅能直接预测大学生的道德认同,而且可以通过道德判断间接预测道德认同;研究二通过对1028名大学生的三轮纵向追踪调查,揭示了从学校道德氛围感知到道德判断再到道德认同的单向影响路径。研究结果深化了对大学生道德认同发展机制的认识,并对当前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参考价值。

    2025年01期 v.46;No.359 7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1K]

教育与教育思想史

  • 进退之间:近代中国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缘起与演变

    闫广芬;赵琦琪;

    1897年南洋公学设立师范院以弥补师资缺口,是为中国近代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开端;1904年“癸卯学制”推行师范教育独立建制,综合性大学暂时直接退出教师培养领域,但其办学理念仍影响着高等师范学校的专业化进程;1922年“壬戌学制”颁布实施,综合性大学再度参与教师教育并通过不断创新发挥着主体作用;1932年以后随着师范学院制度的建立,综合性大学逐渐确立了在教师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2025年01期 v.46;No.359 8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5K]

国际与比较教育

  • 高等教育机构如何提升国际影响力——以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国际研究所为例

    周洪宇;罗溢枫;

    提升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影响力是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国际研究所为适应并配合当时美国的文化全球扩张战略,制定明确的国际化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全球人才,强化国际合作并注重国际援助,加之充足的经费支持和畅通的信息渠道,其国际化进程得以有效推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借鉴其经验,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可结合实际从办学理念、发展战略、实施体系和保障机制多个方面整体推进国际化,提升国际影响力。

    2025年01期 v.46;No.359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1K]
  • 新自由主义时代结束与美国高等教育走向

    卓泽林;王芮;

    自里根时代以来,新自由主义被美国社会视为治理危机最经济的手段,但经历两次金融危机和新冠肺炎疫情后其“有限作为”弊端暴露无遗,以市场为基础的治理模式和绩效问责价值取向使大学招生与科研完全受制于市场,高等教育也面临严重危机,对新自由主义不得不开始作出反思和调整。美国高等教育在应对新自由主义持续嬗变所带来的危机和矛盾中,呈现出教育理念从自由竞争到反垄断规制、治理权力由大学自治向国家理性、宏观政策从“强市场”向“强计划”的三个重要转向。只有实现国家、市场、大学之间的利益平衡与责任共担,新自由主义才能持续助力高等教育变革和发展。

    2025年01期 v.46;No.359 99-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