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研究

教育改革与发展

  • 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先发内生何以可能

    卢晓中;杨蕾;

    根据时序与动力两个维度,现代化可以分为先发内生、先发外生、后发外生、后发内生四种范式。从若干典型后发国家高等教育现代化历程来看,其范式转换遵循着“后发外生——后发内生——先发内生”的进路。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当代转型应摒弃“外生-内生”二元对立的发展论,选择“内外共生、上下联动”的新内生发展范式,以高等教育现代化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2024年04期 v.45;No.350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1K]

教育体制与结构

  • 大学创新体系的复杂性与“复杂治理”

    黄兆信;

    大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创新实体,其创新人才及创新成果的出现乃至涌现,首先受制于它是否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创新体系。大学要建构自己的创新体系,需要从认知创新体系的复杂性入手。由于行动者的介入,大学创新体系存在着两种活动逻辑,相应产生了显性秩序和隐性秩序,从而表现出随时空变化而变动的动态复杂性。大学要掌控创新体系的复杂性,必须利用复杂性,对其进行“复杂治理”,以实现大学创新体系的体系化。体系化的建构,需要大学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创新体系进行模拟仿真,再将其细化为三个维度的实践改革行动。

    2024年04期 v.45;No.350 1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4K]
  • 国家战略与组织变革:中国一流大学跨学科研究机构的兴起

    俞蕖;

    中国一流大学的跨学科研究机构特别是实体研究机构在21世纪初期快速兴起,国家战略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制度环境。正是推进跨学科组织模式、发展交叉学科等一系列自上而下的制度性指令,使得一流大学无论是从结构上还是行动上都将跨学科研究机构建设作为满足合法性要求的改革路径选择。但这一改革取向在给一流大学带来更多合法性认同的同时,也带来了组织的效率问题。如在跨学科研究机构群体的规模效应、打通学科与院系边界、契合大学组织长期战略、自主探索机构建设模式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为此需进一步深化改革,以更好地发挥大学跨学科研究机构群体在国家科技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2024年04期 v.45;No.350 2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9K]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博士毕业生选择回归学术职业的机理与困境——基于社会建构视角的分析

    陈新忠;陈柯铮;

    从社会建构的视角探究博士毕业生选择回归学术职业的机理与困境发现,部分博士毕业生在分流至非学术职业后经历了人际排斥、援助排斥、发展排斥相互交织的不利境遇,在组织中不断被边缘化;他们反思职业认知,重燃学术职业情感认同,自我探索并形成回归学术职业动机;回归学术职业后,他们又面临自我重构、场域凝视、权力规约等多重挑战。为促进博士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使其职业转换渠道更加畅通,亟须重塑博士学历的社会定位,重构博士生职业生涯教育,重建学术职业的兼容性。

    2024年04期 v.45;No.350 3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民办与职业教育

  • 实体融合到制度形塑:交易成本理论视域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困局及其消解

    王亚南;

    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经历了产教合一的一体办学时期、情感联结的松散合作时期、组织联结的联盟协作时期和资本联结的实体融合时期四个阶段。交易成本普遍存在于产教融合的全生命周期,参与主体多元且利益诉求复杂、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市场环境过度自由化导致交易成本高昂,是造成产教融合改革困局的主要原因。产教融合实体化能减少人才培养协同成本,但导致制度创新成本及合作关系维持成本增加,总体无法降低交易成本。破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困局需要从模式变革向制度形塑转变,采取内部交易成本外部化、质量信号生成一元化、制度生产机制一体化等多项举措。

    2024年04期 v.45;No.350 4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7K]

课程理论与教学改革

  • 本科专业教育内涵的流变与发展路向

    阎光才;

    现代意义本科层次教育的历史并不悠久,将其定位于专业教育则始于20世纪初美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创新。因为特殊的历史渊源,现代中国的本科教育带有苏联模式与美国模式糅杂的特征。正是这种特征致使我国本科教育定位在通与专、宽与深之间有些左右失据,课程数量膨胀且不同专业课程的有机联系不足,内容难以达到深度学习的要求。当前我国本科专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路向应为开放专业选择空间,结合专业发展前景增设可供选择的主修方向,压缩专业课程总体规模,增强课程的体系化与结构性,扩大专业核心与主干课程内容,以专业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2024年04期 v.45;No.350 5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2K]
  • 战略性新兴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成长机制

    金红昊;

    基于“全国高校教学质量与学生发展监测追踪调查”数据中的资优学生样本,从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视角切入,实证考察战略性新兴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成长机制发现,在战略性新兴领域相关专业,资优学生高中阶段的超前探究、生涯规划与综合实践学习体验均能显著促进其在大学阶段的综合发展。高考成绩可有效预测资优学生的大学学业表现,但在大学专业兴趣和通用能力发展方面,高考选拔效果尚未彰显。因此,战略性新兴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突破“强筛选、晚起点、弱衔接”的传统模式,构建贯通式育人机制,以促进高层次人才的动态成长与系统涌现。

    2024年04期 v.45;No.350 68-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8K]

教育与教育思想史

  • 迈向中国化:金陵大学开展史学研究生教育的抉择

    王蓉蓉;商丽浩;

    1936年春,金陵大学史学部正式成立,它通过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及研究队伍建设为近代中国史学作出了贡献,充实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但金陵大学史学研究生培养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基督教高等教育委员会《通盘计划》规定其不得涉足研究生领域,金陵大学则坚持按照中国政府的规划设立史学部培养研究生。金陵大学的抉择表明了其对自身中国私立大学身份的认同,加速了学校中国化的进程,是近代中国基督教大学在中西双重管理体制下多方力量博弈中谋求生存与发展的缩影。

    2024年04期 v.45;No.350 79-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3K]

国际与比较教育

  • 性别、育儿与职业发展的交织——基于国外“学术妈妈”研究的述评

    殷越;程猛;

    “学术妈妈”是指在研究型大学担任教职的女性学者,她们在履行教学与研究职责的同时,还承担抚养一个或多个孩子的母职。当大学越来越要求学者对工作全身心投入并尽可能多地进行学术生产时,“学术妈妈”面临的生育与个人学术生产力持续提升的矛盾使其在优绩主义评价体系主导的学术生态中步履维艰。“学术妈妈”要想获得更多的职业发展空间,不仅依赖充盈智慧和勇气的个人行动,更依赖强有力的制度支持和营造生育友好的文化氛围。

    2024年04期 v.45;No.350 88-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3K]
  • 工科研究生国际流动的社会网络特征——基于IEEE收录的三种期刊作者简历分析

    包海芹;张安东;孙伟伟;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IEEE收录的三种期刊发文作者的简历信息进行研究后发现,工科研究生流动主要集中在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和中国香港是主要流入地,中国、印度、伊朗、韩国和土耳其是主要流出地,研究生流动呈现出“由东到西,由南向北”的地理格局。硕士生流动网络和博士生流动网络均具有等级层次性和社区结构,各社区内部国家和地区间的学生联系更为紧密。

    2024年04期 v.45;No.350 9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