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跟跑到领跑:美国的经验与中国的未来——中美科技竞争下美国科学体系与研究型大学制度研究系列之一From Following to Leading:American Experience and China’s Future——A Serial Institutional Study on the American Science System and Research Universities under the Sino-US Competi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赵炬明
摘要(Abstract):
在当前世界科学体系中,美国处于领跑状态,中国处于跟跑状态。由于美国打压中国,中国大学需迅速调整状态,从跟跑变为领跑。为此,必须剖析整个美国科学系统,着重分析其是如何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的,有何值得注意的经验和教训,包括详细分析美国科学体系的历史发展和思想基础、各类科研组织与构成、体制经费与政策、国内外合作与协调、大学科研的地位、组织与管理、博士生培养、经验与教训等。这是中美科技竞争下美国科学体系与研究型大学制度研究系列的第一篇,主要介绍了研究目的、研究背景、相关文献和研究框架。
关键词(KeyWords): 中美科技竞争;国家科学系统;世界科学中心;研究型大学;大学科研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赵炬明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20][28][29][31] AAU: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A Century of Service to Higher Education 1900-2000.
- [2] 美国顶级大学排名[EB/OL].https://mup.umass.edu/content/measuring-university-performance.
- [3] 许涛.中国的985工程研究及政策建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 [4][5] 谢宇,亚丽珊德拉·A.齐沃德.美国科学在衰退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导言)1-9,(序言)1-4.
- [6] 李志文.漫谈大学品流[J].经济资料译丛,2015,(4):81-94.
- [7] SHILS E.Center and Periphery:An Idea and Its Career,1935-1987[M]//GREENFELD L,MARTIN M.Center:Ideas and Institutions.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250-282.
- [8] 刘则渊.贝尔纳论世界科学中心转移与大国博弈中的中国[J].科技中国,2017,(1):18-24.
- [9] FREUDENTHAL G.General Introduction[M]//BEN-DAVID J.Scientific Growth:Essays on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Ethos of Scienc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1:6.
- [10][11] BEN-DAVID J.The Social Structure of the Professions in Israel[D].Hebrew University,1955:11.
- [12][14][15] 约瑟夫·本-戴维.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M].赵佳苓,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序言)1,29-32,3-38.
- [13] 罗伯特·金·默顿.17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M].范岱年,吴忠,蒋效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 [16] SLOSSON E.Great American Universities[M].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10.
- [17] VEYSEY L.The Emergence of the American Universit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5.
- [18] BEECHER J.Remembering Laurence Veysey(1933-2004)[J].History of Education Quarterly,2005,45(3):407-411.
- [19] 克拉克·克尔.大学之用[M].高铦,高戈,汐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11.
- [21] 赵炬明.聚焦设计:实践与方法(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29-44.
- [22] THELIN J.Retrospective:Laurance Veysey’s the Emergence of the American University[J].History of Education Quarterly,1987,27(4):517-523.
- [23] BEN-DAVID J.Book Review:The Emergence of the American University[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66,72(3):305-306.
- [24] BEN-DAVID J.Foundational Research and the Universities[R].OECD,1961.
- [25] 伯顿·克拉克.我的学术生涯(上)[J].赵炬明,译.现代大学教育,2002,(6):8-14.
- [26] 伯顿·克拉克.我的学术生涯(下)[J].赵炬明,译.现代大学教育,2003,(1):7-15.
- [27] CLARK B.The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of the American Research University[J].Higher Education Policy,1990,3(2):31-35.
- [30][37] 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序言)1-5,1-8.
- [32][33] GEIGER R.Becoming a Historian of Higher Education[M]//URBAN W J.Leaders in the Historical Study of American Education.Boston:Sense Publishers,2011:95-106.
- [34] 盖格.美国高等教育的十个时代[M]//陈洪捷,施晓光,蒋凯,等.国外高等教育学基本文献讲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86-103.
- [35] GEIGER R.The Ten Generation of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M]//BASTEDO M.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21th Century.Baltimore: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16.
- [36] GEIGER R.The Ten Generation of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M]//BASTEDO M.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21th Century.Baltimore: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23.
- [38] 赵炬明.失衡的天平:大学教师评价中“重研究轻教学”问题的制度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6):6-27.
- [39] 文一.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发展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批判纲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 [40] 文一.科学革命的密码——枪炮、战争与西方崛起之谜[M].北京:东方出版社,2021.
- [41] 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EB/OL].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engels/marxist.org-chinese-engels-1894-1-25.htm.
- [42] 黄江南,朱嘉明.观念经济学原理及其现实意义[EB/OL].http://www.aisixiang.com/data/77101.html.
- [43] 华为再成立5个军团[EB/OL].https://company.stcn.com/gsxw/202206/t20220601_4605287.html.
- [44] 瑞·达利欧.原则: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2:17.
- ① “沃尔夫条款”由美国众议院议员弗兰克·鲁道夫·沃尔夫提出,内容是禁止美国太空总署(NASA)和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进行技术交流,也不能与中国政府联合开展任何科学活动。2011年4月,第112届美国国会批准了SEC 539国会法,并由总统奥巴马签署生效。
- ② “中国行动计划”(China Initiative)指2018年11月由美国司法部推出的一项旨在全面防止美国科技被中国盗窃的计划,由该部国家安全司负责实施。2018年11月1日美国司法部宣布启动该计划。2022年2月23日美国司法部以该计划助长了美国对亚裔人的种族歧视、损害了美国吸引顶尖人才和推动科技进步方面的利益为由,宣布停止该计划。但各种迹象表明,目前该计划只是转入了非公开模式而已。
- ③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制定的关于把中国打造成“制造强国”的一个十年纲领。该计划于2015年5月8日由国务院公布,5月19日正式印发,计划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是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是到2035年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的中等水准;第三步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使中国的制造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的前列。
- ④ “小院高墙”计划是2020年拜登政府上台时制定的,提出要集中力量在少数关键领域筑起高墙,防止中国获得来自美国的相关知识和技术。
- ⑤ 2022年拜登政府签发《芯片与科学法案》,计划在未来十年拨款2800亿美元扶植美国芯片与相关科学研究,并规定凡接受补助的企业(包括国外企业)十年内不得在中国建厂。同年10月7日美国商务部又宣布了一项针对中国的封锁禁令,规定美国企业不得向中国出口芯片、技术设备和提供技术服务,美籍人员也不得在中国芯片企业工作和提供服务等,想以此阻滞中国芯片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 ⑥ 参见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 ⑦ 参见2021年9月28日习近平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⑧ 参见National Science Board(NSB).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 2022.这个报告对基础研究的定义是,主要为获得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潜在基础的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或理论工作,而不考虑任何特定应用或用途;对应用研究的定义是,主要针对特定实际的目的或目标而进行的原始调查;对实验研究的定义是,为了生产新产品、新工艺,或改进现有产品或工艺而进行的系统性研究工作,是从研究和实践经验中获得的知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是否针对特定实际用途是区别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键。对这个划分有很多争议,因为其涉及大学科研是否应该聚焦为社会服务的问题。
- ⑨ 美国2019年科技投入为6560亿美元,中国为5260亿美元;美国人口为3.28亿,中国人口14.08亿;美国人均约为2000美元,中国约为374美元,中国人均为美国的18.67%。参见National Science Board(NSB).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 2022.
- ⑩ 英文原文是“All current signs indicate that American science can still remain a leader of world science for many years to come.”参见Yu Xie,Alexandra Killewald.Is American Science in Declin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2:139.
- (11) 同⑩。参见施一公序。
- (12) 作为研究方法,人类学(anthropology)与民族志(ethnography)是不同的,这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的不同。人类学关注的是整个人类特点,民族志关心的是特定人群特征。但二者在具体研究方法上有很多相似特征,如悬置已有认知、现场调查、多元资料收集、深描、构建尝试性解释等。
- (13) 按定义,任何社会科学研究都需要有初始假设。这个初始假设从何而来?其中一个来源就是人类学或民族志研究。因此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人类学或民族志研究属于“元研究”。其任务是为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提供经验基础和基本假设,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开展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研究。
- (14) 参见Krucken Georg,S.Gili Drori.World Society:The Writings of John W.Meyer.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值得注意的是,华勒斯坦也提出过世界体系的理论。但在我看来,华勒斯坦是基于政治经济研究视角而非文化社会学视角,故本文不把他纳入讨论范围。参见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全四卷),郭方、刘新成、张文刚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出版。
- (15) 参见P.G.阿尔特巴赫:《作为中心与边缘的大学》,蒋凯译,载于《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原文为1998年发表。2007年,阿尔特巴赫又发表了“Peripheries and Centers:Research Univers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Policy,2007,19(2).这两篇文章可以反映他的基本思想。
- (16) 即在平价购买力标准上,使中国人均科研投入与美国相当,并采用分层投入方式,然后让规模效益发生作用。
- (17) 这里列出8条文献:1.Randal Collins.In Memoriam:Joseph Ben-David,1920-1986.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1986,4(2):38-40;2.Edward Shils.Joseph Ben-David:A Memoir.Minerva,1987,25(1-2):202.3.Gad Freudenthal.Joseph Ben-David’s 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Minerva,1987,25(1-2):135-149;4.Gad Freudenthal.General Introduction:Joseph Ben-David,An Outline of His Life and Work;Joseph Ben-David.Scientific Growth:Essays on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Ethos of Scienc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1:1-28;5.Thomas Schott.The Movement of Science and of Scientific Knowledge:Joseph Ben-David’s Contribution to Its Understanding.Minerva,1993,31(4):455-477;6.阎凤桥:本大卫对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制度分析,载于《北大教育经济研究》(电子季刊)2010年第8卷第2期;7.Liah Greenfield.Introduction.The Ideas of Joseph Ben David:The Scientific Role and Centers of Learning.New Brunswick,NJ:Transaction Publishers,2012;8.Marcel Herbst.The Legacy of Joseph Ben-David.The Institution of Science and the Science of Institutions.Springer,2014.这些文献中,第4个是本-大卫的论文集,最后两个是讨论他的学术思想的文集。就了解本-大卫而言,这三本书都很好。
- (18) 关于默顿的科学社会学思想,可参考默顿:《科学社会学》(两卷本),鲁旭东、林聚任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出版,原书1973年出版。默顿:《科学社会学散忆》,鲁旭东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出版,原书2003年出版。
- (19) 这里的文化社会学(sociology of culture)指对宗教、科学、职业等亚文化共享群体进行的社会学研究。感谢郭建如教授提醒我作这个说明,因为目前在文献中,文化社会学指的是另一类研究。
- (20) 参见John Thelin.Retrospective:Laurance Veysey’s the Emergence of the American University.History of Education Quarterly,1987,27(4).
- (21) 这两本书均已收入浙江教育出版社的“汉译世界高等教育名著丛书”。
- (22) 参见王承绪先生为这两本书作的译者序。
- (23) 这三本书都有中文版。
- (24) 另外两位是王岐山和翁永曦。
- (25) 瑞·达利欧:《原则: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中信出版社2022年出版,原书2021年出版。这里的概述主要依据达利欧制作的同名YouTube讲座。该讲座用43分钟简要介绍了该书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结论,但与原书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