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优绩主义及其超越Educational Meritocracy and Its Transcendence
王建华
摘要(Abstract):
学校一直有英才情结,教育与优绩主义密切相关。实践中教育优绩主义促进了学校的繁荣,但也异化了教育的本质,并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超越教育优绩主义不是抛弃或废除优绩主义,而是不能简单地把“才能加努力”作为“成功”的最佳策略,应在承认人类天赋的不完美和后天环境的不确定性基础上,通过不断改进政治和社会制度安排,以确保所有人都能获得充分且适合的教育,享有体面的工作和有尊严的生活。从实践出发,在教育公平与优绩主义之间,合理的选择只能是坚持教育公平的理想,并正视精英阶层居于统治地位的现实。教育改革的应然取向不是完全抛弃或废除优绩主义,而是要使优绩主义的运作尽可能地合乎教育公平的理想,以便在追求教育公平的理想与优绩主义的现实之间保持恰当而持久的平衡。
关键词(KeyWords): 优绩主义;精英主义;绩效主义;教育公平;美好生活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人才项目(22VRC010)
作者(Author): 王建华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17][25][38][45][60] 布尔迪约,帕斯隆.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M].刑克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25,37,177,165,180,177.
- [2][19] 亨利·吉鲁.教育与公共价值的危机:驳斥新自由主义对教师、学生和公立教育的攻击[M].吴万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49,42.
- [3][16][36][50] 布尔迪约,帕斯隆.继承人:大学生与文化[M].刑克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5,24,31,90.
- [4] YOUNG M.The Rise of the Meritocracy,1870-2033:An Essay on Education and Equality[J].History of Education Quarterly,1961,(1):40-42.
- [5][63] 陆一,朱敏洁.美国的“少年班”何以成立:一种高选拔适度竞争的英才教育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9):61-68.
- [6][14][26][33][52][59] 贝淡宁.贤能政治[M].吴万伟,宋冰,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前言)XXXIII,(前言)XXXII,188,29,23,112.
- [7][18][40][42][46][67] 巴特摩尔.平等还是精英[M].尤卫军,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9,(代序)8,(代序)14,97,101.
- [8] 李建设.精英主义评析[J].国外理论动态,2008,(7):100-103.
- [9] 李醒民.论科学中的精英主义[J].社会科学论坛,2010,(1):4-13.
- [10] 周娟.美国的英才教育及其启示[R]//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教育财政政策咨询报告(2019-2021).2022:1-10.
- [11] 禇宏启.英才教育的争议分析与政策建构——我国英才教育的转型升级[J].教育研究,2022,43(12):113-129.
- [12] 禇宏启.英才教育势在必行[J].中小学管理,2018,(8):24.
- [13] OECD.Policy Approaches and Initiatives for the Inclusion of Gifted Students in OECD Countries[EB/OL].https://www.oecd-ilibrary.org/education/policy-approaches-and-initiatives-for-the-inclusion-of-gifted-students-inoecd-countries_c3f9ed87-en.
- [15] 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独异性社会:现代的结构转型[M].巩婕,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154-155.
- [20][21] 史蒂夫·富勒.科学的统治:开放社会的意识形态与未来[M].刘钝,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83,75.
- [22] 弗朗西斯·福山.身份政治:对尊严与认同的渴求[M].刘芳,译.北京:中译出版社:2021:(前言)4-6.
- [23][24][28][29][30][32][34][37] 丹尼尔·马科维茨.菁英体制的陷阱[M].王晓伯,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21:366,361,220-221,181,217,17,29,360.
- [27] 柯荣住,洪伟,郑恩营.“任人唯贤”的制度悖论——以明代科举为例[J].社会学研究,2023,(1):96-115.
- [31][35][51] 菲利普·布朗,休·劳德.资本主义与社会进步:经济全球化及人类社会未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3,204,102.
- [39][53][64] 肯·罗宾逊,凯特·罗宾逊.罗宾逊谈教育的使命[M].陈堃,诗霖,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2:105,95-96,89.
- [41][43] 查尔斯·泰勒.现代性的隐忧:需要被挽救的本真理想[M].程炼,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32,78.
- [44] 李秋零.康德著作全集(注释本)(第5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54.
- [47] 菲利普·布朗,休·劳德,戴维·艾什顿.全球拍卖[M].许竞,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86.
- [48][54][55][57] 梅耶.教育、公正与人之善:教育系统中的教育公平与教育平等[M].张群,汪雯,王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52,49,52,105.
- [49][56][58] 迈克尔·桑德尔.公正:该如何做是好?[M].朱慧玲,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207,19,183-184.
- [61] 迈克尔·桑德尔.反对完美:科技与人性的正义之战[M].黄慧慧,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88-89.
- [62] 鲍永玲.康德的“曲木直木”之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4(1):60-68.
- [65] 程介明.教育之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35.
- [66] 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赵友华,何曙荣,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5.